
呼兰河传读后感合集15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1开篇就是独特的关于冬日“寒冷”的描写。“严冬一封了大地的时候,大地则满地裂着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似乎用彻骨的寒冷,给整部书奠定了冷色基调。
小城是宁静的,城中的人们是寂寞的。东大街的泥坑里陷了多少次马,也没有人去填;东二街上的扎彩铺好到何种地步,也不过是为死人准备的;小胡同里被无数人摸过的麻花和可口的豆腐,晚饭后变化多端的火烧云……人们过寻常的日子,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
才看到此,就已经感受到这部书的魅力。内容不过是作者儿时的记忆,却因为如今回想起来心中已经有了看透一切的澄澈,所以纸上写的字句就带了萧索,让人读起来心也跟着沉下去。
萧红是于自己生命的晚期在异乡香港写出了这本分量十足的《呼兰河传》的。这是一部回忆性的对家乡散文般进行描写的作品。生活长期的颠沛流离,居无定所,到最后竟然要客死他乡却无法回到家乡去看一看,如此残酷的现实,使得萧红在生命垂留之际是这么的思念家乡,因此,在病榻上,诞生了这本《呼兰河传》。
萧红对于故乡的感情是复杂的。热爱、思念故土,却又不满于故乡的闭塞落后,故乡人的愚昧无知。这种复杂的心情很难用言语来形容,文字表现起来也相当有难度。聪明的萧红却出奇地用了不带任何感情色彩
不管怎么说,《呼兰河传》的成功,最主要的就是萧红内心情感的真实陈述。好不做作,毫不虚假的白描,是萧红在为读者讲故事,更是萧红为自己漂泊的心灵寻找一个归宿,现实点讲:为她的心灵寻求一个安慰、一种平衡。最内心、最深情的《呼兰河传》,成为了萧红、更是中国文化的永恒的经典。
写作,永远是为自己而作,为安抚自己的灵魂、为释放自己的情感、为自己的心灵寻找一个归宿所作。
矛盾评价《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的确,它诉出了作者童年的真实记忆,尽管它带着凄婉和不留痕迹的悲伤。
有人说回忆童年会令人衰老,但对于作者萧红来说,回忆童年不但使自己得到久违的快乐,也使众多的读者得到了快乐。
儿子说,这本书有点读不进去,他无法体会作者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中,对于小城人们的生活因陌生而无法理解。作为语文老师,我有责任在今后的指导课外阅读中,向学生逐步介绍这样的好作品,使时空的差距缩小,使心灵的共鸣增加,使孩子们远离口袋书,品读真正的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素养,受益终生。
呼兰河传读后感2通读完呼兰河传这部作品,感受最深的便是呼兰河这座小城里面的愚昧无知贪婪——人性的一切丑陋,都似乎在这里集中了起来。文中出现的团圆媳妇,有二伯,冯歪嘴子,三个典型的代表人物。有的受尽欺压,有的愚昧无知。
然而文章用的语言却十分朴素,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角,天真而又烂漫地述说着她眼前的一切,读来更加令人回味无穷,具有很深的讽刺意味。文中“我”见到有二伯偷东西,而有二伯也恰巧遇到“我”,在“我”一个孩子看来,有二伯是见到“我”偷东西,“我”心中却先着了慌,这样的写法让人感受到“我”的天真的同时,也看到了有二伯的无耻,颇具讽刺意味。文中还有“我”见到冯歪嘴子的孩子,觉得小孩好玩,冯歪嘴子的房子零下几度也很好玩,但实际上,更让人看到了冯歪嘴子的凄惨境地,令人沉思。
但这样的语言也并不是全盘反讽,天真可爱的语言,为这篇文章也添上了几笔欢快的颜色。文中描写“我”和祖父读诗的描写,对祖父的描写,都具有小孩子的天真无邪,“我”读了诗以后,每次都不满足,要求祖父再来一首,祖父就会说道:“就一首。”读完后“我”又会“耍无赖”,要求祖父再来一首,每每读到这一幕,我就感觉很温馨,脑子中就浮现出:在温暖的炕上面,一老一少就在那里嬉笑,屋中的热气和气氛的温馨让冬天不再寒冷。文中这样的描写还有很多,全是用着那个年代所说的“大白话”。缺少文学的优美,但又不缺乏优美。
我印象最深的,还有团圆媳妇这个人物。
团圆媳妇最初来到婆婆家里,“我”看到的团圆媳妇是始终笑呵呵的,面色乌黑,令人想到一个天真的少女形象。可是随着作者的笔,团圆媳妇开始遭到不公平的对待,天天遭到打骂。可是“我”每次见到她,她始终是笑呵呵的。后来被打生病了,却越来越离谱,街坊邻居们的各种药都是一片好心啊,可却让人看得如此愤恨无奈。接着跳大神,接着抽帖……每个人都是起一片好心,可却又有谁知道这明明就是虐待!到最后将团圆媳妇在大锅里煮,让人看得字字惊心,其中对群众的描写很有鲁迅先生的色彩:无恶意的看客。看着团圆媳妇被煮,个个来帮忙把她按下去,可是当把团圆媳妇捞出来时,每个人又成了菩萨心,上去要救团圆媳妇。群众的无知愚昧展现的淋漓尽致。
全书以最天真的话,述说着这样最残酷的事实,读来令人深思,令人沉默。呼兰河是那一个时代的泪珠,落在读者的心头。
呼兰河传读后感3张乃莹(萧红),一个成长在呼兰河的孩子。她用她独特的笔法描述了童年。在这本书里,有人物却没有主角;叙述了故事,却没有主轴。它不是散文,不是小说,却是“回忆式”的巅峰之作。
初读此书,萧红童年中那些我早已见不到的乐趣让我痴迷向往。再读,才发现了萧红童年中掩藏不住的寂寞。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那院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依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大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这一些根本不能想象了。”
小小院子里的泥土里,年年种着一成不变的蔬菜,其余的空地或又是杂草丛生,或又是花开满园,或又是白雪皑皑;也种着一个解事颇早的小女孩的寂寞童年。她的生活多么单调,一个种着菜的后花园,一个破旧的后房,竟成了她唯一可以消遣两个地方。一位慈祥的祖父,竟是她获得爱的全部来源。坐在门槛上,看着邻里邻居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做着刻板的工作。要是有什么特别的事,也不过是老胡家的团圆媳妇死了,冯歪嘴子又有了孩子。可这又怎样呢?她小小的心里永远像一湖平静的水,望着远处依旧是波澜不惊。
呼兰河这个小地方也是充满色彩的,可也是刻板的。这里的人是善良的,一年又一年有规律地生活,柴米油盐酱醋茶,卖馒头、割豆腐、染布、扎彩。路上一个小小的泥坑让人们讨论了大半年,却似乎根本没人在意,路还是照样走,日子还是平常过。日历上,时间哗哗哗地逝去,似乎没有什么变化。可一年中必有跳大神,赶庙会,唱秧歌;但年复一年,人们何尝不觉得重复单调?但他们安于命运,也就没觉得有什么了。萧红幼小的心灵看着这样的生活,却下意识的反抗,她 ……此处隐藏9001个字……柔又有意思且不乏通透犀利。我最喜欢娘娘庙塑像的描写,将塑像背后隐藏的人的思想分析的淋漓尽致。“温顺也不是怎样优良的天性,而是被打的结果。甚或是招打的缘由”。
拴车的那家乍一看还以为是母慈子孝、兄弟和睦的良善之家,结果在团圆媳妇来了之后都暴露出魔鬼的一面,竟将一个好好的孩子无所不用其极的折磨致死,真可怕,我都怀疑从前的和睦是不是真的。
冯歪嘴子有了老婆有了儿子,别人都在议论他要怎样生活,能不能活得下去,有嘲笑他们一家的,有同情他们一家的,我看到这里的时候都觉得这日子过不下去了,但是冯歪嘴子没有将他们的话放在心上,依然过着自己的生活,结果将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并且老婆肚子里怀了二胎,从前嘲笑他家的人也渐渐的对他们尊重起来。后来老婆难产死掉,留下尚在幼年的大儿子和刚出生的小儿子,原本正在幸福的一家突然遭逢大难,邻居们又开始揣测冯歪嘴子还能不能活下去,但是冯歪嘴子还是没有让别人的话打扰到自己的生活,他还要继续活下去,他会为大儿子的懂事感动,也会为小儿子的长大变化重燃生活的希望,无论在别人眼里他们的生活多么的困苦,绝望,他始终都在过着自己的生活。这个故事使我震撼,有被启发到,生活是自己的,不要让别人的言语影响到自己的判断。保持初心,向着目标走下去。
至此呼伦河传完,讲风土人情,讲自己的故事,讲邻居的故事。我原本以为回忆都是温情且善良的,但是正如每一小节的开头那样“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我读出了荒凉,愚昧,还有一点点的有趣。读出了主人公灵活的头脑,明亮的眼睛,自由的灵魂,可爱的童年。她让有大伯不要看她小而哄骗她,在这件事情中,我发觉主人公实在有着坚实的灵魂,清晰的头脑,我很受启发,以后的时光里时常提醒自己不再是个小孩子,而是一个独当一面的成年人。人可以通过去到空间上更广阔的世界或者精神上更广阔的世界增长见识。
呼兰河传读后感14不喜张爱玲,大抵她因她那睨睥红尘的姿态。不喜冰心,因为总觉她才具不够。杨绛先生,倒是很我脾胃,文字清丽又不失灵动。至于萧红啊,我只晓得,她是个纤细敏感的女子,人生欢乐不多,颇为命苦。今日这才拾起她的绝笔之作《呼兰河传》,读罢,更觉其人生荒凉悲苦。
这部带着自传性质的小说,她开篇就写,“严冬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大地则满地裂着口。”我蹙了蹙眉,寻思这下笔是不是有点过猛。读到那杀人杀物的大水坑,摇了摇头,这呼兰河这城,可关了一群单纯至自私的怪物。读至“那里边的人都是天黑了睡觉,天亮了就起来工作。一年四季,春暖花开,秋雨,冬雪,也不过是随着季节穿起棉衣来,脱下单衣地过着。”我又为这小城添增了四字“荒凉”与“平实”。我开始惶恐起来,我的人生轨迹不也如此吗?我的岁月岂不是这样被磋磨掉的吗?
“大先生”鲁迅称萧红的文字是有“灵气的”。我初读并不以为然,总想她的文字过于随意,天真,干净,譬如她在章回一遍遍写“我的家很荒凉”,可不像孩童的喃喃自语?但只要仔细咂摸,就深感她文字哪里是天真,简直“老道”得可怕。譬如“生了就任其自然地长去;长大就长大,长不大也就算了。老,老了也没关系。……这有什么办法,谁老谁活该。死……挖个坑把人埋了。埋了以后,那活着的仍旧得回家照旧地过着日子。”
萧红的文字,看起来真是素净天真,但正是这份“天真”,让笔下人物更显荒诞冷漠与张力十足。胡家二媳妇折磨童养媳,她道,“有几回,我是把她吊在大梁上,让她叔公公用皮鞭子狠狠地抽了她几回…人在气头上还管得这个那个,因此我用烧红过的烙铁烙过她的脚心。”她以为自己是为她着想,以为自己面慈心善,这种天真的残酷是不是更显得可怕可恨?至于那冷眼旁观、落井下石,却还标榜自己善良的人们,可不就应了鲁迅先生所谓的“吃人”吗?
萧红漂泊无定写童年,写得哪里有只是童年?萧红的童年,不见得有多欢喜,父亲暴虐,母亲寡淡,只要一个呵疼她的祖父。但有什么关系,毕竟有这么一个人温暖着她。所以,她笔下如同死城的呼兰河,有了明亮的色彩,“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别大的……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鸟就像上了天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于是,童年,祖父,后园,成为她人生少有的明媚色彩。
当年萧红满心欢喜地对萧军讲:“三郎,我并不是残忍。我只是喜欢看你立起来又坐下,坐下又立起,这期间,正有说不出的风月。”及至她在书中写“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三十一年悲苦如浮萍的人生,在她心里,终沉淀成“平静的荒凉”。
呼兰河传读后感15手捧《呼兰河传》,坐在房间里,陶醉在故事中。
这本书讲述的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东北呼兰河畔一个小县城里所发生的一个个故事。这本书是萧红写的,写的淳朴,易懂。她在最后一章《尾声》里写道:"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虽然幽美的事情确实不多,但还是被我找到了几件,让我记忆犹新。
我最喜欢的一个片段是:祖父蹲在地上拔草,我就给他戴花。祖父只知道我在捉弄他的帽子,而不知道我到底是在干什么。我把他的草帽给他插了一圈的花,红通通的二三十朵。我一边插着一边笑,当我听到祖父说:"今年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香。二里路也怕闻得到的。"就把我笑得哆嗦起来。从这段话里可以体现出作者萧红小时候是一个比较顽皮的小孩,会和祖父开开玩笑,没有什么烦恼。但是,如果仔细读《呼兰河传》的话,就可以发现,其实,萧红家中的后花园就是她小时候最好、最开心的玩乐之地了。比起现在,我们的玩乐之地,萧红家的后花园就显得十分渺小了。
到后来:那满头红通通的花朵,一进来祖母就看见了。她看见什么也没说,就大笑了起来。父亲母亲也笑了起来,而以我笑得最厉害,我在炕上打着滚笑。祖父把帽子摘下来一看,原来那玫瑰的香并不是因为今年春天雨水大的缘故,而是那花就顶在他的头上。他把帽子放下,他笑了十多分钟还停不住,过一会一想起来,又笑了。
萧红,耍了祖父一把,她为自己在祖父帽子上的完美杰作而感到得意,她在书中多次写到自己的童年是寂寞的,可见这样的开怀大笑有多么难得呀。
我认为最悲惨的事就是在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这是在书里第一章出现的一个镜头。泥潭有六七尺深,人们和家畜都会遭受到灾难,泥潭淹死过小猪,用泥浆闷死过狗,闷死过猫,鸡和鸭也常常死在这泥潭里。人们有说拆墙的,有说种树的,但没有一个人想过把泥坑填平。我为此而感慨:那些是多么愚昧的村民呀!在他们的脑海里只有顺应社会,顺应天意,认为人是不能违抗天命的,这就是他们的悲哀!
《呼兰河传》里有一个人物——年仅12岁的团圆媳妇,刚来时她是那样的健康、活泼。她一个人孤单地生活在一个这样陌生的环境里,尽心尽力地做事。有一天,团圆媳妇要当众洗澡,要说洗澡,还不如称为烫澡。里面有一句形容团圆媳妇的话:小团圆媳妇当晚被热水烫了三次,烫一次,昏一次。
这是多么残忍的事啊,一个12岁的小孩能承受的住吗?终于,小团圆媳妇被村民折磨死了。
《呼兰河传》,女作家萧红寂寞童年的一曲挽歌,呼兰河畔的一束风俗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