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15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国演义》读后感1--读《三国演义》有感
《三国演义》这本书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它记载了中国古代三国时期的一段历史变化。这本书也是我最爱看的书,书中的情节有时会让人流泪,有时会让人拍手称好,总能让人废寝忘食。
它主要记载了汉建宁四月开始,皇宫出现种种不祥之兆,各种祸端接踵而来,以致天下大乱。随后有三个人获得道术,治病拯救百姓而赢得民心,收得徒弟数万之众,便起兵造反最后导致全国烽烟四起,诸侯割据,此时出现了历史上的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桃园三结义。他们几经周折,奋力拼杀,势力逐渐壮大了起来。为了光复汉室刘备广罗人才,他三顾茅庐,请了聪明过人的诸葛亮当军师并立国,国号为蜀。而这时候汉丞相曹操打败另一军阀袁绍而统一了北方,国号为魏。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军威大振,势不可挡。他欲夺取霸主地位,于是举兵南下想统一长江以南的地盘。刘备联合当时江东诸侯孙权(国号为吴)在长江以南的赤壁与曹操展开决战,孙、刘利用妙计火烧连营使曹操大败而归,这样就为三国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三国之间为了各自达到统一也不断发动战争,但最后还是形成了统一的中国。
《三国演义》里面有许多经典人物,他们的许多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比如说诸葛亮,他辅佐刘备,为蜀国强大和统一,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联想到现在,国家和民族的振兴和强大就需要这样的人才,国家要加强这方面的人才培养。
《三国演义》里也有遗臭万年的人物,如刘禅(刘备的长子)乐不思蜀,如魏延,在诸葛亮死后企图谋反,但诸葛亮早已算到,便派人在他自大是除掉了他。
《三国演义》还描述了许多战争的场面,战争无非就是百姓遭殃,战争参与的人员来自百姓,战争中死伤最多的是百姓。战争导致了百姓流离失所,百姓便变成了最终受害者。只有远离了战争,百姓才能安居乐业,世界才能够变得美好、和谐。
希望《三国演义》的战争场面在中国,不,在世界不再重演!
《三国演义》读后感2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多少大大小小的事,在时间的转盘里,有多少名著涌现出来,像《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这些经典名著,还有像《十天环游地球》、《神秘岛》、《海底两万里》这些探险小说,都看过,但我最喜欢的还是《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主要讲了东汉末年,汉朝朝廷统治十分腐败,弄得老百姓人心惶惶,官府又不停的压榨他们,农民起义爆发了,顿时天上豪杰并起。刘备三兄弟三顾茅庐请诸葛亮,曹操挫败了袁绍的野心,周瑜火烧赤壁,打得魏军落荒而逃,正所谓:“大江东去,浪淘尽,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郞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这场战役中,诸葛亮和周瑜的聪明脱洒地表现出来,而被后人称赞:“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绾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这使我十分佩服,他们的机智值得我去学习。
而上天戏弄了吴蜀联军一般,猛将们先后死去,给了奄奄一息的魏国喘气的机会。他们先是在四川大败蜀军,又占领了江南的阔土,刘备、孙权打下的江山,一下化为无有,正如古代词人说: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曹操虽是一个奸诈小人,但作为一个“朝贼”竟那么关心天下人民的疾苦,还发出了“宁叫天人负我,我不负天下人”的呼声,这一个个英雄,真是脍炙人口啊!
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我感受到了刘备仁,关羽的忠,张飞的义和诸葛亮的智。那些层出不穷的智慧谋略,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英雄主义的人格精神,都展现了中国有着历史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他们的人格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三国演义》读后感3今又读《三国演义》,不觉感悟颇深,中间的不少情节都让人敬佩不已,《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相互斗争为主要描写内容。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不觉对他可贵的精神感到敬佩,心想:要是现在人与他一样,社会将会多么和谐。
国家的统治不仅需要也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他的智慧无人能比,连聪慧的司马懿也称绝
曹操从积极的方面为结束东汉末年政治黑暗和军阀混战做了杰出的贡献,曹操治下政治清明,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他打击了地方的士族门阀加强中央权力,奠定了当时的社会秩序,暂缓了土地兼并的压力.但是他生性多疑,为人严厉且头顶汉贼大帽,而且曾经有过盗墓,拿人肉充做军粮的丑闻.故历来为中国的文人和传统价值观所唾弃,这些都无法掩饰他作为一个英雄的光辉,这就是一个奸雄的一生。
还有赵子龙长坂坡单骑救主,巧用苦肉计、三江口周瑜纵火等等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具其态,有长有短。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三国演义》读后感4《三国演义》真不愧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每读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感想。
其中最令我记忆颇为深刻非曹操和刘备莫属啊。
今天,怀着激动的心情,我又一次翻开了我久别的这个“老朋友”——《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就像是一部大戏,我们可以看到那一幕幕精彩好戏:刘关张结义、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三气周瑜、火烧赤壁、空城计等等等等,这些好戏让我留连忘返,直呼过瘾!
虽然有这么多的故事,但是我今天要介绍一下曹操和刘备。曹操是东汉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由此,我不禁联想起另外的一位人物,毛泽东。他们均为文学,政治,军事的风流人物。然而,只要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均知道,曹操奸雄也。而另一位三国人物,刘备世之枭雄也。曹操看似心胸狭窄,而且挟天子以令诸侯,甚至于说过“宁可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这样的话,但是我认为他是乱世之奸雄,并非那样的恶人。料想当时的乱世若没有曹操不知道还会分裂成多少个小国。而且曹操他很惜才,邳城下擒吕布,白门楼吕布殒命。而当时献计杀吕布 ……此处隐藏4383个字……兵一卒击退十五万大军,妙哉!诸葛亮的智慧谋略,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读了这本书,每每想起这些英雄人物,我内心就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升起,赵子龙的智勇,让我无惧困难,遇到难题,想尽办法解决;诸葛亮的智谋,让我喜欢学习,鞭策我博览群书,争做一个有智慧的人。
《三国演义》读后感12借着寒假时间我又一次品读了三国演义,收获颇多。
《三国演义》是明清时代的一部断代历史小说,作者是罗贯中。这本书主要描写了公元184年到230年间的历史故事,起自黄巾军起义,终于西晋统一。《三国演义》里人物众多,书中描述了昏庸的刘禅,无能之辈吕布、群雄袁绍、袁术、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许储、典韦,下至因行间而贻笑千右的蒋干,这部书主要塑造了三个人物:刘备、曹操、孙权。刘备性格仁慈,随机应变,刘备爱才出了名,为了诸葛亮他三顾茅庐,后来他便靠着诸葛亮和那一群大将夺得了一片天地,皇叔的称号和携民渡江的事再加上他的武将丰功伟迹,使人民代代相传。当曹操识破他英雄时他随机应变骗过曹操。曹操奸诈,有谋略,机智。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但他也有宽大的胸襟,在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使刘备心惊胆战,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他也有热血,也曾爱国。他曾经行刺董卓,矫诏聚诸侯讨伐董卓。他十分残暴,因为父亲被杀大开杀戒使无数无辜百姓受到灾害。孙权尤其相比则描写较少,但不免可以看到他的雄才大略,从曹操与孙权大战时不禁发自肺腑道:“生子当如孙仲谋。”不免看出他的威风和气魄。后人苏东坡也曾借刘备曹操来夸赞孙策。孙策能在三国是保卫自己的土地,夺回荆州。也突出他知人善用,敢于斗争。
轻轻合上这本《三国演义》,脑海中却不时浮现出书中三国时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一幕幕。
《三国演义》读后感1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读完一本厚厚的《三国演义》,我才真正体会到了天下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它是一个历史人物的舞台,把重多人物刻画地淋漓尽致,使我不得掩卷长思
先来谈谈曹操,大多数人认为他很奸诈,也有人总结了一句话: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体现了他做事周到的特点。宁我负天下人,莫使天下人负我是曹操的人生哲学。但曹操也有优秀的一面,他求贤若渴,看重人才,无贵贱之分,打破了当时书香门第、贵族子弟才能做官的规矩。
与曹操相同的人物是刘备,在现在的社会上,人们都打趣的说刘备是哭来的江山,刘备胆小,当年他与曹操煮酒论英雄时,曹操说了这样一句话:今天下英雄,惟操与使君耳。可把刘备吓出了一身冷汗。刘备讲仁义,爱戴百姓,他也很注重人才,使得关羽、张飞、赵云都在他帐下听令。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今这就是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再现了赤壁之战的战火纷飞,也为三国鼎立定下了基础,立下了汗马功劳,而曹操也差点在赤壁之战中丢了性命。
一个国君要想建立一个好的帝国需要一个辅佐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好大臣,这就是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请来了诸葛亮。事实也证明,诸葛亮不是一个草包,他一展英才,空城记、草船借箭充分验证了这一点。而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看出了诸葛亮的忠心耿耿。
光有识可不行,还需要有胆,就像赵云,几乎百战百胜,无战不胜,他也称赵子龙,他其时也为曹操效过力,但后来归了刘。虽说一代天骄是成吉思汗,但子龙也可以做了。
我们世纪少年应该具有诸葛亮的识,赵子龙的胆,这就是胆识。《三国演义》有三绝:义绝、奸绝、智绝。恰恰,关羽见证了义绝,曹操见证了奸绝,诸葛亮见证了智绝。读了这本,《三国演义》,我获益匪浅。
《三国演义》读后感14因为多次看过《三国演义》电视连续剧,所以读起来比较通畅,尽管也有不少字成了拦路虎,但查一查字典,再记到小本上,反而更有好处了。
这本文学史上最早的章回小说,很有意思的再现了从东汉未年天下大乱到西晋重新统一的历史进程。
全书共四百多人物,其中主要人物都是那么的性格鲜明,一人一个样。
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曹操、周瑜给我的印象最深。
桃园结义,三顾茅庐,舌战群儒,火烧赤壁,单刀赴会,空城计,借东凤等章节,我基本是记熟了。特别是“草船借箭”这一则更是令我浮想联篇,受益匪浅。
年轻有为的神勇名将周瑜,可惜的却是心胸狭窄,嫉贤妒能的一个人。他恼怒诸葛亮比他有智有谋,就总想置人家于死地。他以军中缺箭为由,心生一计,让诸葛亮十日造出十万支箭来,这本来就是不可能的事情。完不成任务,诸葛亮的命就难保了。谁能想到,诸葛亮出乎意料的立下了三天就可完成全部任务的军令状。到这时,顾不上吃饭喝水也得看下去了。
精于天文地理,了解敌方心理的诸葛亮,趁着漫天大雾,利用曹操个性多疑的弱点,用草船从曹营“借”了十万还多了出来的好箭,使周瑜阴谋又一次破产,不得不伤心苦叹:“吾不如诸葛孔明也!”
本来世界这么大,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我们应该相互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决不要自认为自己强而傲视别人,更不应该有妒忌之心。尊重人才这方面周瑜好像比不上曹操。
周郎啊,你是仰天悲呼着:“既生亮,何生瑜”而抱憾离世,一颗耀眼的星星陨落。
风物长易放眼量,这是对我最好的启迪。
《三国演义》读后感15在读书节期间,我认真品读了许多名著。如《爱的教育》、《伊索寓言》等。尤其是《三国演义》中鲜明的人物形象,精彩的故事情节,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欣赏刘备的宽厚仁慈,佩服关羽的勇猛无敌,更佩服诸葛亮的足智多谋,神机妙算。
记得徐庶曾说过:“诸葛亮乃卧龙,凤雏是庞统。卧龙、凤雏,得一者可得天下也。”果然如此。
诸葛亮在刘备手下,立下了汗马功劳,火烧赤壁,草船借箭……著名的巧计战役都是诸葛孔明的锦囊妙计,在品读这些时,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草船借箭》。
周瑜要攻江东,但水战需要箭,利箭是水战的必须品。周瑜与孔明商讨此事,要孔明十日内造十万利箭,但孔明说只需要三日,并立下军令状。
三日内造十万利箭,算一算平均一日要花费铁器、竹子、羽毛不在少数,一天内也未必能筹集完备。就算全城之人一齐造箭,可能也不会完成任务吧。孔明只凭着自己的学术来分析、判断的。虽说不是神灵,但他夜观星相,神机妙算也能肯定事实。我们要向他学习,天文地理全精通,对于知识要不耻下问,好学才会成才。学习诸葛亮的聪明勇敢的精神。
孔明立下军令状后,周瑜自喜,想方设法阻止造箭时间,以便处死孔明,但孔明并不急,两天过了,孔明借江雾,去曹营。曹操心恐有诈,便下令万箭齐发。待雾散,足有十余万利箭。曹操大怒。
孔明自有妙计,轻而易举的将十万枝利箭弄到手中。不费一兵一卒便骗了曹操。我很佩服孔明,因为他足智多谋,有智有勇。在学习上我们要下苦功,成为一位与诸葛亮一样的风云人物。好好学习便是此事的基础,多读书,多学习。成为一位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的伟人!
在此后的日子中,我又赏析了很多名著,从中受益匪浅!